百乘之虹>历史穿越>君略 > 第一百零八章 只字醒言
    在赫羽并不遥远的记忆里,流民是乱世才会有的,而大凉早已结束乱世许久了。陈大壮见她果然还是妇道人家,见识浅短,便开口向她解释起来。原来,这事追溯起来有一年之久了。那时候,南疆边上忽而来了许多商人,专是收购海盐的,且价格不菲,而南疆靠海的百姓居多,见有利可图,便纷纷撂下庄稼田地,一心晒盐,渐渐的,百姓们什么都不做了,只靠晒盐过活,可谁知,等最后盐晒好了,这些商人却说走就走了,百姓们衣食没了下落,又都结伴往一些盛产鱼米的地方迁徙,讲理的便给钱买,遇上些不要命的,便是明着抢了,都是大凉的百姓,当地的官员守将也不知怎么管,若说逮着一个严惩一个,怕是无一人是无辜的。

    赫羽听着陈大壮叹了一声,心思也是重重,想来这米肉柴油的价格翻倍得涨,便是因为如此吧,右江镇素来便是以鱼米之乡闻名的,且此处离着镇南将军的主营甚远,流民们若是想寻个能讨口饭的好去处,这里当真是不二之选。她叹了一声,微不可察,又问道,“我知晓了,多谢陈大哥告知,可这盐铁不是向来归官家管着的,怎的会平白出现这等私相售卖海盐之事?”

    陈大壮听到这话,一改方才侃侃而谈之态,面色踌躇起来,赫羽却隐约猜到了,道,“盐铁司管不了?”

    陈大壮索代了,“我亦是听营中人说的,他们有的路子广些,听来的传闻也多些,如今呀,这大凉八成的盐铁都被纳入私囊了,盐铁司想管也是管不了的,听闻那长”,陈大壮压低了声音道,“长公主是个没主意的人,这么下去,这大凉迟早得出乱子,说起来,倒是陛下还在的时候,哪怕是战乱时候,咱们这些边疆子民也都得以安安生生过日子的,可惜啊”

    这句可惜听着当真是可惜极了,赫羽本想笑,却笑不出来,只好欠了欠身,“多谢告知。”

    陈大壮罢了罢手,忙又道,“昭儿的娘,我这可都是胡说八道的,你可别当真,别往心里去啊。”

    赫羽点了点头,“我明白。”

    陈大壮又叹了叹,转身便欲赶路去了,忽而瞥见院门口处两株一人高的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细碎果子,约莫拇指大小,便顺手摘了一颗放进嘴里,嚼了两下只觉涩味难当,忙吐了出来,“昭儿的娘,你这栽的是什么果子,这般难吃。”

    赫羽掩嘴笑了起来,“这物名叫贴梗海棠,果子本就是不能吃的。”

    “咦?不能吃,那你栽着作何?”

    赫羽望了望那些果子,笑道,“好看,不成么?”

    陈大壮生平从未见女子这么笑过,只觉得有些乍眼了,就好像自己再多看一眼就是天大的罪过一般,嘴里咕哝了两声“成、成”,又扯了一把果子,便走了。赫羽见他背影远去,一边往嘴里喂着果子,嚼了两下又都吐了出来,又以袖掩嘴笑了起来。初时,她亦以为,贴梗海棠在这温润之地是能结果子的,后来才知,有的果子即便能长出来,亦是不能吃的。

    南疆流民作乱之事,季北望自然也是快马传到了王舍城去的,可月余过去了,都未见任何回函指示,季北望本就是不报什么希冀,最多也就是再叹一声罢了。及至韩刍夫归营后,这事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大将军的份内事了,倒不是季北望会偷懒,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,若是能在万舍城里闹出点动静的,除了这位,眼下这大凉还真的没别人了。

    韩刍夫亦是亲手写了信的,只是却是写给宰相大人景瑞的私信,王舍城中如今是何光景,他未亲眼所见,况且,于南宫姝兰其人,他为何要信她。这一年里,他什么也没做,只是又将大凉走了一遍而已,天佑虽明里暗里说他一无所获,他却想也不是一无所获的,至少知道了,于大凉百姓而言,苛捐杂税是越来越重了,甚至一些荒僻之地,已然出现了大片饥民,而当他得知南疆流民作乱,则马不停蹄地赶了来。

    韩刍夫在信中将这一年来在大凉境内所见所闻都写得清楚明白,自然不是问责的。景瑞本是心中有数的,只是没想到,这情势的恶化似乎比他想象中快得多。盐铁向来都是一国充实国库的基本,而大凉境内目前超过八成的盐铁都在吴庸手中掌着,若说是富可敌国,那真是半点不夸张的。国库空虚的厉害,可治理国家哪里少得了用银子的地方,女君在位之时,施的是仁政,国库本就不富裕,长公主为了充实国库,只有加重各种税目,而各地官员中,自然有不少会籍着征收税钱起心思动手脚的,这样,百姓的日子自然更是苦不堪言了。而当下最要紧的却是南疆的流民祸乱,依照他韩刍夫所言,此事的背后,绝非只是一些来历不明的盐商使坏坑害百姓,若无人撑腰,他们胆敢如此。

    景瑞本明白韩刍夫不信任这个长公主,自己又何尝真的信过了,只是当初形势所迫,为保住自己,代价已然不小了,好在这两年来,这位长公主也未做过什么太过出格的事,对自己看似也很是倚重的,实则她只是很珍惜自己的名声罢了,想效妨女君,做个仁善的掌权者,那吴庸俨然没把她放在眼里,这人到底是个大麻烦。

    如今这朝中究竟还有几人是真的念着这大凉国泰民安的,当真难说,想到此处,景瑞不禁暗笑自己,自己这个宰相怕是从古至今做的最差的一位了。先前他尚且在兵部任一小吏,时常不将自己的宰相兄长放在眼里,认为他为了稳固权位不惜将女儿送进东宫里,实在是毫无人性,可即便这样,他仍旧是做足了整整十载权倾朝野的宰相,还能功成身退的,自己如今这又算什么呢。眼下在这王舍城中,除却几个兵部旧寮,自己并无几个可托付之人。景瑞思索几日,终究是慎重提笔回信,如有韩刍夫在外接应,将这王舍城再行颠覆一番,也不是不行的,当然,这也是班怀信临终前最后的心意了。

    韩刍夫接到景瑞的回信,倒无甚讶然,这既是怀信公的心意,便是他深思熟虑过的,或许,他老人家也想过,如果自己此时已不在这高位上了,尚且还有一个单东来可用。韩刍夫感念这位宰相大人这般信任自己,心头却有几分悲凉,凭什么自己明明什么都不算,还要替她南宫赫羽守着她这江山,又凭什么,旁人还偏偏以为自己一定不会拒绝。

    之后的月余,韩刍夫几番动身要回王舍去,却终究是没走成。自从南疆各营守将听闻了大将军归营,大事小事皆是要来请示,而就在这月余时间里,几乎每隔三日都有来报的,流民范围越来越大,从最开始的沿海地区逐渐在向北扩散,而本是最为偏僻的南疆西部,也渐渐开始涌进流民,已惹出好几桩是非来。

    盐变事故波及至此,看似荒唐,实则一切皆是在情在理的。盐民们没了糊口的粮食,没钱的只好饿着肚子四处流窜,是为一患,有钱的去周边地方买粮,这就势必导致当地物价上涨,那么当地那些本就困顿的百姓便没了吃的,亦沦为流民,是为二患,米肉柴油价格疯涨,而因着赋税本就已经加重,百姓生活不如以往阔约了,自此将会更为艰难,势必民风大变,恃强凌弱,以贵欺贱,则民怨载道,是为三患。

    短短一个月,南疆纵向逾百里之地已皆有流民出现了,且还有北上蔓延的趋势。韩刍夫差了天佑亲自去查那一批忽而冒出来的盐商,果不其然是南泽人在捣鬼,只是,他们竟能想到这等精妙的法子,不费一兵一卒已然教南疆自乱阵脚了。他南泽人既已开了头,便就不会草草结束,韩刍夫便是放心不下此,迟迟不敢离去。